洋洋运河水,涓涓诗赋情,扬州便这样流成了一首诗。据不完全统计,仅唐代就有150多位诗人写下吟咏扬州的诗篇400余首。多少人因为诗,记住了扬州。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展现了扬州春天的浪漫与美丽,引发了世人对扬州的无限遐想。
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寄托了对扬州二十四桥的深情厚意,引发了人们对这座桥梁的无限期待。
而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更是对扬州的盛赞,成为了扬州最为亮丽的名片之一。7月12日至15日,小小古筝传承人们走进诗画广陵,亲身体验那份千年诗意与现代活力交织的独特魅力。
行走中学习
我们都曾在课本中阅读过它,也曾在电视屏幕中欣赏过它,但你可曾走进过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探知它的精神内核?扬州,这座充满故事的城市,到底藏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变迁?
此次传承之旅,小小古筝传承人们走进了瘦西湖,何园等风景区,实地参观,感受扬州建筑的独特魅力。
走进盛唐时的广陵
夜晚的瘦西湖就像是扬州繁华盛况的一个缩影,微波涟漪,灯火倒映,游人云集,闲庭信步。灯光亮起,瘦西湖一改白日中国画的美景,换了一个模样。流光溢彩,璀璨夺目。
“叮叮当当”,这是传承千年的非遗之声,每一次敲击都饱含着对古老技艺的坚守和热爱。为了让小小古筝传承人们在游玩中领略中国非遗风采,我们来到了五亭桥,共同领略那繁星点点般耀眼的打铁花。
与大多打铁花不同的是,瘦西湖的打铁花表演点设在了五亭桥西侧的水域上,铁水打出的火树银花,绽放1600℃的极致浪漫,光影水影灯影交相辉映,古老的打铁花穿出水面,宛如盛开的金色莲花,与五亭桥交相辉映,绚烂至极。小小古筝传承人们被这震撼的景象深深吸引,惊叹之声此起彼伏,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捕捉这场人世间最浪漫的“烟花”。
曲径通幽,诗意流转
晚清时期的扬州园林布局,不再拘泥于“祖宗成法”,传统的“前宅后院”、“几路几进”的一统天下,被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形式替代。
被誉为“中国晚清第一园”的何园,其设计兼具中西之精华,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山石草木相互依托,共同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韵味深长的意境。
时过境迁,走一遍古人走过的道路,深化对古建筑本身的理解,探寻古代匠人所秉持的设计理念与精湛工艺。小小古筝传承人们漫步于此,在导游的悉心引领下,深入了解何园的历史文化,细致观察扬州古建筑的独特构造,同时欣赏盛夏时节何园所呈现出的绚烂多姿的美景。
梦回江南的诗意画卷
三湾的夏天,如花在野,山水如画,芬芳入心,那些令人分泌多巴胺的明艳色彩,也在这里蓄势待发,仿佛步入了莫奈笔下的花园。小小古筝传承人们在堪称“天然氧吧”的三湾公园里,开启一场清新畅快的传承之旅。
漫步于桥上,小小古筝传承人们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寻找最佳的构图点位,用最好的状态,定格最美的大片。
对于走过2500多年漫漫历史路的扬州来说,大运河是一方深刻的烙印,将一个水韵的月亮城印刻在这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上。
为了让小小古筝传承人们进一步了解运河文化,我们来到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内模拟了古代运河两岸的街市景象,小小古筝传承人们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古代运河城市的繁华与活力。漫步在街市中,仿佛能听到商贩的吆喝声、船工的呼喊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氛围。
古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扬州更是享有“中国古筝艺术之乡”和“中国琴筝产业之都”的美誉。在乐器展厅内,精美的古筝静静地展示着它的魅力,虽无声却似有声,深深吸引着小小古筝传承人们的目光。
在领略了美丽的景致后,我们引领小小古筝传承人们走进玉振古筝生产基地,让他们实地了解并亲身体验古筝制作的精湛技艺,从而传承并发扬工匠精神。
探索中思考
在玉振古筝生产基地,匠人们精心培育了一片桐木林。玉振古筝技术总监陈泓表示,古筝的面板主要选取桐木为原材料。这片桐木林的种植并非出于砍伐之目的,而是寄托了我们对于古筝文化深厚的情感。绿色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希望,正如古筝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
古筝作为拥有2500年历史的传统乐器,其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古筝事业传承的希望所在。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小小古筝传承者加入进来,让古筝文化继续流传,再创辉煌,续写下一个2500年的传奇。
为了让小小古筝传承人们进一步了解古筝,我们走进生产车间,通过陈列的古筝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工艺流程、成品古筝、体验手动刨面,深入探究了古筝的内部构造,也让他们更加明白了古筝的好音色与结构科学和声音原理之间的关联。
木皮作画,惊艳时光
木纹,其每一寸都凝聚着自然的原始魅力,散发出深沉的时光韵味,是大自然在我们心灵深处刻下的独特印记。木皮拼花艺术,以木材为画布,匠人凭借巧妙的创意和精湛的手艺,运用不同木材的纹理和色彩差异,经过精心切割后巧妙嵌入,巧妙组合成一幅幅精美的图案。
玉振古筝锦木系列,采用木镶嵌技艺,手动切割,独具匠心,手动镶嵌,工艺严苛,每一刀都全神贯注,每一笔都专心致志。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木材的奥秘,亲身体验其制作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在筝挂的制作过程中,小小古筝传承人们化身为小木匠,从精细的黏贴环节,到逐步拼装成型,都展现出了高度的专注、投入和细致的工匠精神。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对美的敏锐感知和艺术创造能力,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匠人精神的伟大。
花里有花,花中变花,花姿优美,栩栩如生,用纸做成,又称“十八翻”“纸翻花”,通过横翻、竖翻、斜翻、甩翻、手翻等玩法,让小小的翻花变幻出多种花样,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术,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让小小古筝传承人们了解非遗手工文化“纸翻花”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活动中,为小小古筝传承人们讲述了“纸翻花”相关知识,并悉心指导。
小小古筝传承人们认真学习、克服困难,在极短的时间内,纸翻花便在他们手中缓缓盛开。活动中,不仅了解到中国非遗传统手工文化的艺术魅力,更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感受大漆魅力,描绘“漆”彩人生
扬州有2500年的历史,是中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大漆,在历史长河中具有实用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独特魅力,蕴含着中国数千年的韵,以及华夏对美的认知。
张筝人古筝艺术传承基地发起人、玉振古筝(原)技术总监张弓先生,创造性地将漆器工艺与古筝制作结合,打造了美轮美奂的漆器古筝,让古筝不再只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件艺术品。
为了让小小古筝传承人们进一步认识大漆文化,我们以漆为笔,以水作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精心挑选自己喜欢的颜料,滴入桶中,将扇子入水轻摇,扇面逐渐被鲜艳的色彩覆盖,制作出一把把绚丽多彩、独一无二的漆扇作品。体验过程中,小小古筝传承人们不仅感受到了非遗漆扇的艺术之美,领略了不同维度的艺术熏陶,同时也了解了大漆的前世今生,感受古人的无穷智慧。
作为一名器乐演奏者,深入理解并熟悉手中的乐器,对于实现与乐器的和谐配合至关重要。随着对古筝构造的深入探索,小小古筝传承人们登上了他们的专属舞台。通过参与演出,他们得以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从而更有效地传承和弘扬古筝文化。
表演中成长
筝乐传承,共谱华章
为了推动“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核心理念,张筝人古筝艺术传承基地始终致力于古筝艺术的传承与推广。本次汇演,我们特别邀请了南京六合分部的优秀小小古筝传承人们共同参与。
演出伊始,一曲《大漠行》华丽上演,少年古筝演奏家们身着华美服饰,以稳健扎实的基本功、灵活多变的指法、流畅娴熟的演奏技巧,在舞台上奏响了首首天籁之音,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古筝艺术盛宴。
在这个舞台上,他们不仅是单纯的表演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青春活力的诠释者。他们手中的乐器,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他们心中梦想的象征。
璀璨星光,幸运时刻
岁月因青春的无畏与执着而更显光彩,世间因少年的担当与前行而愈发璀璨。新时代的青年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坚定地守护着传统文化。
为了对小小古筝传承人们呈现的卓越演出表示深深的感谢,玉振古筝特精心准备了一系列礼品。这些礼品不仅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认可,更是对他们未来的鼓励和期待。
是荣誉,更是认可
每次的精心排练与倾情演出,都是孩子们成长的见证与宝贵的经历。而荣誉的获得,更是对他们不懈努力的最好鼓励和认可。
在汇演即将落下帷幕之际,张筝人古筝艺术传承基地管理总监陈泓上台为基地分部的方洁老师,林子潇老师颁发“优秀传承人”证书,并为小小古筝传承人们颁发“小小古筝传承人”证书。
这不仅是对他们过去一段时间辛勤付出的认可与嘉奖,更是对他们未来古筝艺术之路的期许与鼓舞。我们相信,这张证书将成为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激励他们在古筝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张筝人古筝艺术传承基地管理总监陈泓表示,本次汇演不仅是对年轻一代古筝传承者艺术造诣的一次重要展示,更是对教师们辛勤教育成果的深刻体现。它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艺术潜能,更显著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作为古筝文化的传承者,他们通过自身的方式,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与崇高尊重。她期待有更多音乐爱好者,能够加入到这一传承传统文化的崇高事业中来。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传承之旅的收获却铭刻在心。此次传承之旅,不仅为小小古筝传承人们提供了一次走出校门开阔眼界的机会,更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并体验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深刻成长。
通过次传承之旅的深入体验,小小古筝传承人们纷纷表达了对古筝艺术传承的坚定决心。我们深信,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他们将以此次传承之旅为动力,持续保持对学习的热忱与坚定追求。